大体上诗的种类,除去一些广义上的诗体(比如流行歌曲,广义上也算诗的一种。有人说整个艺术都算诗。诗乃文学之祖。看个人观点吧。我这里只是想要除去一些在主流诗体之外的诗体,如总体艺术造诣并不算高的流行歌曲之类的)。有史诗、戏剧诗、宗教诗、哲理诗、抒情诗等分类。
在西方,大体是以史诗开始的,接着是戏剧诗,再是抒情诗。即,诗歌的发展有一个脉络。
而中国古典诗,从最开始的如《诗三百》开始,就是抒情诗的天下。
在中国,抒情诗成熟的非常早,说理诗和戏剧诗成型远在抒情诗出现之后。
以上一些观点在钱钟书先生的《谈中国诗》中可见,钱钟书先生说,早熟的代价就是早衰。这个观点我曾经十分赞同,听起来也十分有道理,现在想来,却不是这么简单。中国诗,真的衰了吗?
衰?如何定义衰。衰有几个意思?
我认为衰有两个意思:
一是诗歌的艺术价值上衰落。
二是关注的人少了。
从艺术价值来看,其实可以明确的看到,只是一种诗体的完善,或者语言的演变,导致了这种诗体的发展空间被压缩,举步维艰但绝不是死亡。
诗经过后,语言、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变化,便写不出诗经里那样的东西。之后楚辞亦是,楚辞发展到巅峰,发展空间变小了。这个时候便出现了乐府、古诗(古诗十九首里那样的古诗)等等,到之后的律诗、绝句,艺术造诣达到顶峰,后人举步维艰,再到词……
我们可以看见,中国古代的诗歌,是经历了许多阶段的,如果以“衰”而谈,诗经衰了,楚辞也衰了,乐府也衰了,古诗也衰了,律诗绝句也衰了。
但联系到一起,则是一种体制臻于化境了,另一种体制便崛起。所以把各朝各代的诗体连成一条线来看,中国诗是从没有衰过的。反而百花齐放,分外繁荣。
楚辞和律诗的差异,可以等同于律诗和我们现在白话诗的差异。从总的发现线路来看,中国诗只是在“变”,
(这里得说说很多人对于诗的两个错误观点。一是说诗就说唐诗宋词,尤其是宋词,以为宋词是词的总称。二是觉得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总称,这没错,错误在于觉得古代所有诗歌都是一个体裁,即为古诗,这是错的。如我所说,律诗的差异和楚辞的差异之大,和律诗和白话诗的差异一样大,完全不是一个体制。白话诗内部都有流派的。)
从单一体裁来看,中国诗的确在衰,而这种衰,我认为并非是早熟便早衰,只不过是自然的进化罢了。花开到烂漫,必然要憔悴。人过了青壮年,必然要步入老年。沧海过后是桑田。一种诗歌体裁,发展到难以变化,便有另一种诗歌体裁来接替他的位置。理应如此,这是自然的规律,亘古不变。岂能用早熟早衰来言其畸形?甚至空中楼阁?
很早出现抒情诗也是好事儿。中国抒情诗繁盛千年以上,且艺术造诣长时间居高不下,这是十分值得骄傲的成绩。退一步说,就算是空中楼阁,那美轮美奂,西方人很长时间费尽心思,想修建出来,都修建不出来呢。
只是有的体裁巅峰后,立马有另一种体裁来接应,有的体裁却经历了几千年,到宋之后,到了民国后,才有白话诗来接替律诗、绝句、词的位置。到了现在也无法完全接替,甚至在风气上依然压不过诗词。
总而言之,中国诗的发展过程,不能把白话诗排除在外,都是中国这块大地的孩子,不能说白话诗不是自己的娃。这是在进步。而不是在衰落。文学变得更多元化。这是好事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,亦不能厚古薄今。